针织内衣服饰行业未来的几大发展趋势
针织内衣服饰行业未来的几大发展趋势
针织行业在我国正处在一个兴旺发达的新阶段 。自2000年以来 ,针织工业扭转了连续九年的全行业亏损 。生产、销售、利润同步增长 ,亏损面和亏损额都有所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全国规模以上针织企业总产值从1992年的309.5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617.2亿元 ,10年中增长1.16倍 。产品销售收入从1992年的258.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614.8亿元 ,增长1.37倍 ,人均增速高于全国纺织行业平均水平 。2001年全行业实现利润18.59亿元 ,比上年增长2.27亿元 ,2002年全行业实现利润18.8亿元 ,盈利企业主要集中在针织发达地区 ,而其它地区针织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仍占较大比例 。
目前 ,我国针织行业已经形成了以南强北弱、东强西弱为大气候的地区性规模经济 。2002年针织总产值大体是浙江21.7%、广东21.22%、江苏18.9%、山东11.9%、上海11.38%、福建11.46%、其它地区4.4%的局面 。漆总说:“铜牛集团10吨的日产量在北方已是‘巨无霸’级别 ,但是东莞有些厂家日产量已达到150吨之多 。除了数量差别外 ,上规模的速度也是南北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 。emc易倍·(中国)体育官方网站-EMC SPORTS的厂家一般引进国际水平的设备 ,福建某厂三年来日产量从10吨到20吨再到50吨 ,基本上每年翻一番 ,但山西临漪好的厂家仍然是50~60年代的设备 ,日产量只够emc易倍·(中国)体育官方网站-EMC SPORTS厂家的零头 。”
我国的针织企业将向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趋势发展 。中国针织企业大多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要想在加入世贸的冲击下求发展 ,必须要降低成本 ,加大规模 。目前 ,三枪已投资3亿元兴建工业城 ,铜牛也在张家湾基地投资1.1亿元 ,争取日产量能达到25~30吨 。
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 ,针织产品实现了从单一的棉制品到多纤维多功能 ,从单调的内衣到多种休闲化外衣的发展 。特色产品已经成为商家的名片 ,比如“三枪”的“三重保暖” ,“AB”的棉加莱卡 ,“婷美”的修体整形 ,“小护士”的防护保健 。
面料是针织产品开拓市场、引发商机的法宝 。漆总在此提到了服装行业有名的“保暖内衣大战” ,“三重保暖”面料初由三枪集团研究开发 ,1996年上市以后迅速有厂家跟进 ,1999年开始了三重保暖内衣的市场大战 ,至2000年底 ,已有300多家厂商生产保暖内衣 ,但受到消费市场和测试机构的双重限制 ,保暖内衣市场已趋饱和 。2001年出现以轻、薄、软为特点的“暖卡”面料 ,2002年年底 ,“暖卡”已经取代三重保暖成为新的热点 。未来的针织面料更为追求舒适、健康、安全、抗紫外、防辐射等功能 ,具有保湿作用的大豆蛋白纤维和具有emc易倍·(中国)体育官方网站-EMC SPORTS性的竹纤维开始成为针织面料中的新贵 。
针织产品从内到外的发展空间都在增大 。对内衣而言 ,功能的多元化、品种的细分化使内衣市场不断扩大对外衣而言 ,在目前休闲风愈演愈烈的情况下 ,针织外套由于其自身结构特点 ,有着梭织无法达到的弹性和垂感 ,并以此获得人们喜爱 。漆总说:“美国的针织衣物远远多于梭织衣物 ,目前我国服装针织与梭织的比例为3比7 ,我国的针织衣物确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品牌化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emc易倍·(中国)体育官方网站-EMC SPORTS的民族品牌大的弱势在于创新力不足 。广东、山东产量虽大 ,但大都是贴牌生产 ,三枪等老品牌开始走下坡路 ,国外的品牌像CK等正在迅速占领中国高端市场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靠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是针织行业普遍面对的问题 。此外 ,制定出符合国际水平的质量标准和测试条例以突破“绿色壁垒”的封锁 ,促进国内企业的良性竞争以新技术求发展 ,重视研发人才的培养 ,也是整个行业的大走向 。漆总还特别提出“现在的大学生对于面料方面的理解仍然不够透彻 ,不清楚何种面料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设计效果 ,这是学校教学应该加以重视的一个方面 。”ywtn8IdN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