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陕西纺织业在结构调整中寻求突破
陕西纺织业在结构调整中寻求突破
当国有纺织企业持续走下坡路时 ,民营企业成为陕西省纺织业的新生力量 ,区域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显雏形 。
7月中旬 ,陕西省迄今为止大的一宗企业破产案——中央下划企业唐华集团宣布政策性破产 。该消息一出即成“爆炸性”新闻 ,整个纺织行业刮起了一阵“狂卷风” ,有关唐华集团破产的原因众说纷纭 。
唐华集团全称为陕西唐华集团纺织印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由总部位于北京的央属企业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承债方式兼并原西北国棉三厂、西北国棉四厂、西北国棉六厂、陕棉十一厂、西北印染厂5家省属企业而成 。5家企业的前身都是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大型国有纺织企业 ,曾有过emc易倍·(中国)体育官方网站-EMC SPORTS的历史 ,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 。
据报道 ,破产前 ,5户企业中 ,唐华一印已全面停产10年、唐华六棉部分停产、大华公司、唐华三棉多年严重亏损 ,随时面临全面停产、唐华四棉生存艰难 。
记者曾多次致电唐华集团采访 ,该企业相关人士均表示 ,“emc易倍·(中国)体育官方网站-EMC SPORTS正处于整顿、破产之中 ,不接受采访 。”
对此 ,陕西省纺织协会秘书长李昭力接受采访时说:“唐华集团破产是件好事 ,可通过机制转换、债务分解、重新重组 ,再以新的面貌轻装上阵 。”
唐华集团的破产 ,给当前持续亏损的陕西纺织业拉响了“警报” 。
向下“运动”
据李昭力介绍 ,有着“具备良好资源、纺织业重点产业基础好、设施配备齐全”等一系列发展条件的陕西纺织业 ,在1988年时 ,其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4.5% ,是全省产业大行业和利税大户、创汇大户 。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 ,陕西纺织业开始出现连年亏损局面 。”李昭力说 ,尽管2006年是陕西纺织业近几年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一年 ,但仍处于亏损状态 。
有资料统计 ,2006年陕西省纺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9.94亿元 ,仅占全国比重的0.33% ,排名第20位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面达到47.50% ,高于全国15.20%的平均水平纺织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在全国排第18位 。今年的1-5月份 ,陕西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73% ,亏损1.08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亏损7784万元 。
三大因素制约发展
陕西是“纺织大省” ,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曾为国家安排就业、出口创汇、解决民生等作出过突出贡献 ,为何近几年发展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呢?
李昭力认为 ,陕西省纺织业其实在发展 ,只不过速度、效益不是十分明显 ,这其中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陕西纺织业主要以国有控股为主 ,虽然绝大多数企业经过改制 ,但改制步伐缓慢且企业管理者在理念和方式上仍没有根本转变 ,还是套用过去的模式 。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行业上来讲 ,产品附加值不高 ,产业能力不配套 ,削弱了一些优势行业的竞争力 。加上棉花等生产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产品价钱又上不去 ,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
三是投资严重不足 ,这也是制约纺织业发展主要的原因 。从1990年到现在 ,陕西省纺织工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金的严重缺乏制约了企业的技术改造、规模扩大和产品的升级改造 ,全省的纱锭总量只有山东的一个民营企业的三分之一 。
寻求突破
“当国有企业持续走下坡路时 ,民营企业成为陕西省纺织业的新生力量 。”李昭力说 。
目前 ,民营棉纺业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一线的县、镇聚集和发展 ,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3亿元 ,区域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显雏形 。
在2008年上半年陕西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 ,陕西省纺织办主任张凤英对于陕西纺织业未来的发展表示 ,陕西目前仍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府对陕西纺织业的重视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服务二是随着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 ,陕西纺织业在原料、人工、能源、土地资源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 。
有业内专家建议 ,陕西纺织业未来发展应结合自身的独特资源优势 ,走特色发展之路 ,独辟蹊径 ,打破以往的旧模式 。以发展高新功能性纺织服装产业为方向 ,做精做强棉纺织业 ,大力发展服装业和纺织装备制造业 ,积极扶持印染业 ,开发丝绸毛纺业潜力 。将市场开拓与产业链延伸结合起来 ,创新发展陕西自己的品牌 。kexbPWGkEi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范文:全部网页上传的有一点的文章地方文字内容、短视频、音响、短视频原因于互高速联网络网 ,并不意味着本网页论题 ,其著作权人归原创者全部 。要您出现 本网引用转载数据信息威胁了您的优惠权益 ,如遇抄袭 ,请关联我门 ,我门会快速改成或移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