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纺毛织物染整时出现“吊经”疵点现象的浅析
对精纺毛
织物染整时出现“吊经”疵点现象的浅析
摘要:将精纺毛织物“吊经”疵点分为单根连续件吊经、单根散布性吊经、双根散布性吊经3类、并分别分析了这几种“吊经”疵点的成因 ,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纠正方法 。
关键词:散布性吊经;纱线毛羽;纱线缠绕
近几年来 ,我国精纺呢绒随着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 ,其总体质量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各种疵点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但是 ,随着无梭织机等新设备的应用 ,“吊经”这一普通疵点 ,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多 ,而且已经演变成了影响精纺呢绒质量提高的主要疵点之一 。因此 ,根据生产的实际状况 ,对此疵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有效地扼制了“吊经”疵点增多的势头 ,分述如下 。
1.“吊经”疵点的概述
“吊经”是指织物组织中 ,因单根或者多根经纱吊紧而形成的疵点 。成品检验时 ,可以通过目视、手摸进行鉴别 。
目视——在“吊经”处可见较明显的颜色深浅 ,在格子等纬纱排列清晰的织物上可见纬纱突然弯曲现象;
手模——在“吊经”处可明显感觉到经纱吊紧状况 。
因此 ,总体而言 ,“吊经”是由于坯内经纱残余张力不一致 ,在染色整理后暴露出来的疵点 。产生“吊经”的根源 ,应该在纺纱和织造过程中 。
2.“吊经”疵点的分类及形成原因
2.1“吊经”疵点的分类
深入分析发现 ,在纺织过程中 ,产生“吊经”的因素很多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 ,根据呢绒在成品检验时 ,“吊经”疵点在呢面上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机理的不同 ,可将“吊经”疵点分成以下3类 。
①单根连续性吊经:“吊经”的长度通常在10m以上 ,其分布形式以单根为主 ,偶尔也有多根 ,特点为相邻经纱一般无“吊经”现象 。
②单根散布性吊经:“吊经”的长度通常在1m以下 ,全匹全幅无规律散布、时断时续、相邻经纱一般也无“吊经”现象 。
③双根散布性吊经:此类疵点在呢面上、表现为相邻2根经纱同时“吊经”且起始点和终止点相同 ,“吊经”的长度通常在0.5m以下 。其分布形式也是全匹全幅无规律散布 ,时断时续 ,特点为在无梭织机高速织造时尤为突出 ,是应用无梭织机后出现的一类新的质量疵点 。
2.2各类“吊经”疵点的形成原因
2.2.1单根连续性吊经
此类疵点是经纱在整经或织造过程中 ,连续受到意外张力所致 。
①整经工序:整经时经纱工艺通道被飞花、号头纸、断头纱等杂物堵塞 ,致使某根经纱张力异常增加 ,如果操作工清洁工作和巡回检查不及时 ,发生概率较大 。
②织造工序:织造时经纱工艺通道被飞花、号头纸、断头纱等杂物堵塞 ,加头纱线张力过大、由于织造时经纱不断变位 ,这种情况一般不易发生 。
2.2.2单根散布性吊经
此类疵点是经纱在纺纱、蒸纱过程中 ,纱线受到断断续续的意外张力所致 ,或者是由于纱线回潮不匀致使纱线伸长、回缩不匀 。主要有以下几个操作及工序易造成此类“吊经” 。
①接头操作:纱线因意外张力断头后 ,未去除两头的受损纱线 ,直接接头 。
②退绕操作:纱线在退绕时 ,因筒子成形不良或者摆放位置不正确 ,产生时断时续的意外张力 。
③蒸纱工序:蒸纱过程中 ,筒子上方未覆盖防护毡或者接触罐壁 ,筒子上的纱线因罐内冷凝滴水而受潮不匀 ,以及蒸纱设备不良或者操作不当 ,致使纱线表面结露受潮 。
2.2.3双根散布性吊经
此类疵点是经纱在织造过程中 ,因相邻纱线相互缠绕无法正常开口 ,造成相邻纱线意外张紧所致 。它由相邻纱线相互缠绕而起 ,在开口时断头或者脱开而止 。织造时相邻纱线缠绕的原因主要可从以下5个方面分析:
①细纱工序因清洁工作不良、车间温湿度不正常 ,造成飞花多 ,纱线毛羽过长;
②倍捻车速过高 ,致使纱线毛羽过长;
③蒸纱定形不足纱线捻回大;
④织造梭口形式选择不当 ,造成相邻纱线开口时 ,摩擦严重 ,停经装置调节不当致使相邻纱线摩擦起毛;
⑤整经倒轴时 ,上蜡量过少或液蜡质量差 ,液蜡对纱线的包覆作用差 。
总之 ,“吊经”疵点的形成原因可归纳为以下6点:纱线工艺通道异常;织造上机工艺参数选择和机械调节不当;纱线毛羽长;纱线定形不足 ,回潮不匀;接头操作不当;液腊对纱线的包覆作用差 。
3.“吊经”疵点的预防和纠正
3.1预防措施
①纺、织两部应该加强对纱线工艺通道的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确保工艺通道畅通正常 。
②高度重视蒸纱工序 ,规范蒸纱的设备、工艺、操作管理 ,确保纱线定形效果(捻回数15以下) ,严防纱线受潮不匀 。
③高度重视纱线毛羽问题 ,加强对工艺、设备、操作及温湿度控制方面的管理 ,采用毛纱上油等工艺努力减少纱线毛羽 。
④规范接头操作 ,减少人为“吊经” 。
⑤重视上蜡工序和液蜡质量 ,合理控制倒轴上蜡量 ,确保上蜡均匀 。另外 ,应重视上蜡装置的技术改造 ,努力提高液蜡对纱线毛羽的包覆效果 ,必要时可采用上冷浆工艺或浆纱工艺 。
⑥合理制定织造穿综法 ,合理选择织机梭口形式 ,优化停经架等工艺部件的调节 ,努力减少纱线在织造过程中的摩擦 。
3.2纠正措施
“吊经”疵点一旦形成 ,在后道工序中一般较难弥补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弥补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①修补换纱 ,即拉去“吊经”的纱线 ,重新补入正常纱线 ,再经过洗煮蒸等工序整理 。此方法弥补效果较好 ,但它仅适用于单根连续性吊经 ,且费时费力 ,严重影响生产进度 。
②高温处理 ,即在染缸中对织物进行高温处理 ,再经过煮蒸等工序定形 。通过高温处理(80℃以上)可打开羊毛纤维的化学键使之重新排列 ,因此对“吊经”疵点有一定的弥补作用 。此方法对单根连续散布性吊经的弥补作用尚可 ,但对双根散布性吊经(“吊经”程度一般较严重)弥补效果较差 ,且对织物的色光、强力等影响较大 ,有一定的局限性 。
综上所述 ,“吊经”疵点 ,表现在成品 ,形成在织造 ,根源在纺纱 。它是隐蔽性较强的疵点 ,并且影响因素复杂 。因此 ,防止“吊经”疵点的产生是一个系统过程 ,必须以预防为主 ,道道把关 ,从前道抓起 。要通过加强过程控制 ,规范工艺操作管理 ,努力消除出疵根源 。52SJX2V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