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纱染色时经常出现筒子内外层色差 ,其原因何在?如何防止?
答 造成筒子纱上色内、外层颜色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就其主要产生原因及预防方法分述如下 。
①水质要求 。筒子纱上色对水质要求较高 ,一般要求为:含游离氯<0.05mg/L;硬度< 25mg/kg;混浊度<3°;含铁<0.1mg/kg 。水质含氯偏高 ,对氯敏感的活性染料就会发生色变 ,造成筒子纱外层和内层颜色差异 。水质浑浊表示水中含有一些悬浮物和其他微粒 ,在上色时 ,筒子纱如同一个“过滤器” ,其杂质等在纱层中吸附 ,使之不能正常流通 ,能导致内、外层颜色差异 。水中含Fe2+、Fe3+量过多 ,会使漂白、浅色产品内层纱及筒纱之间两端接触紧密处产生铁绣黄圈 ,且在氧漂过程中起催化作用 ,造成筒子纱脆损 。水质硬度过高 ,对绝大多数染料能产生凝聚而造成上色疵病 。
②筒子纱预缩 。如果是涤/棉花纱线 ,在络筒前必须经130℃汽蒸处理30min ,将纱退捻到具有肯定的回缩 ,而预缩工序往往被许多染厂所忽视:如涤/棉花纱线在煮练及高温上色时 ,就会产生严峻收缩(5%~10%收缩率) ,而筒纱内层比外层收缩更快、更紧密 ,不易使染液均匀渗透 。而纯棉筒子纱则不存在收缩 。
③筒子纱卷绕密度 。筒子纱卷绕方式及卷绕密度对造成内、外层颜色差异有极大关系 。筒子纱卷绕密度过低会使筒子纱外形变形或崩跨 ,若密度过大 ,筒纱紧硬 ,染液穿透困难 ,造成断路和颜色差异 。卷绕密度要根据上色机泵的扬程高低及外加压力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卷绕密度为:未丝完棉花纱线0.3~0.4g/cm3(卷硬度30~20);丝完棉花纱线0.35~0.25g/cm3(卷硬度25~15);涤棉混纺化纤
织物纱0.3~0.4g/cm3(卷硬度30~20);锦纶纱0.2~0.3g/cm3(卷硬度30~20) 。筒子纱线支数数越高 ,相应卷绕密度应越小 。筒子纱成形必须良好 ,松软均匀 ,每只筒子重量相同、直径相同 ,不可过硬、过软 ,不可以一头硬、一头软;不可有硬条凸起或硬边 ,要预防搬运时筒子受压变形等 。
④泵的扬程流量 ,正反循环时间 。筒子纱上色时染液要靠泵的扬程渗透到筒子纱内层 ,通过内外往复循环达到上色平衡 。筒子纱上色时要求泵有足移的扬程流量 ,并可通过染液旁通阀来调节 。如扬程流量过大 ,会使纱中部分短纤维脱出纱捻而浮出 ,起毛乃至断裂;如扬程过小 ,造成染液渗透不良 ,产生筒子纱中层比外层浅的现象 。一般Cotton纱的流量在35~50L/(min·kg)之间 ,T/C纱在30~40L/(min·kg)之间 。筒子纱在上色过程中正反循环时间比应根据泵的扬程流量、纺纱线类别而定 。一般筒子纱上色时 ,采纳反循环(外一内)的时间大于正循环(内一外)的时间 。筒子纱颜色内层浅、外层深 ,增加染液的正循环;筒子纱颜色内层深 ,外层浅 ,增加染液的反循环时间 。筒子纱上色液流正反循环的调整 ,对色泽匀染有较大效果 。因为正循环时染液从筒子中心向外喷射 ,压力大 ,这时筒子受正压 ,筒子内中心小 ,液流集中向筒子外层扩张 ,染液通过纱层产生阻力 。这种阻力能使染液在纱层中间流通不畅、不匀 ,流速逐渐减慢 ,染液简单在筒子内分布不匀 。因此正循环时间过长 ,更易产生内外颜色差异 。而反循环是染液从筒子周围流向中心 ,筒子受负压 ,虽然染液通过纱层仍有肯定阻力 ,但筒子直径逐渐变小 ,对筒子中的流量、流速影响不大 ,染液在筒子中分布较均匀 ,纱层和染液接触浓度和时间上比较接近 。因此多打反循环对改善颜色差异较有利 ,同时反循环时由外向里吸 ,筒子不易变形 。但是具体正反循环时问比如何确定 ,应根据各厂设备实际情况而定 。
⑤染料的选择 。染料选择好和坏是影响筒子纱上色的关键 ,由于筒子纱上色的非常性 ,要求全部染料分子要细 ,染料的渗透性要好 ,移染性要好 ,拼色用染料相容性要好 ,扩散性等完可能一致 。有些染料还需通过研磨才能使用 。
⑥制订合理上色工艺 。如活性染料应把握好吃盐、元明粉的分次加入 ,操纵升温 。分散染料应操纵染液pH值 ,90~130℃必须严格控温 。还原染料上色后 ,马上升温、进水、去泡沫 ,幸免筒子表面色点产生 ,要严格执行操作要求 。
AAAMHGCVVBEW